|
人類為什么會主動遏制自己的天性?人類為什么會主動遏制自己的天性? 寧波巖彩每日一聞! 2018.07.20 既然人的欲望...比如吃甜食,比如多偶行為,比如好逸惡勞...都是天性,那么為什么歷史上所有的宗教、教育、和道德準則都要求人們逆天而行呢?人類為什么會主動的對自己的天性進行遏制? 1.生物學的視角 從生物學視角來說,相比其他動物,人的大腦進化出了一些更復(fù)雜的結(jié)構(gòu),使人類的行為不單單只是被激素、神經(jīng)傳遞素所控制。人會計劃、長遠打算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。短期來看,人類似乎選擇了違背自己的本能,但這些行為有利于人的長期利益,比如健康、安全。我畢竟不是生理學或生物學學生,所以到底是哪部分結(jié)構(gòu)負責人類的控制、計劃行為我就解釋不清了。(也許是前額葉) 2.文化研究的視角 但是,光從生理學似乎不足以解釋人類的復(fù)雜行為,很多自我克制行為似乎并不為人類提供長遠利益。所以我們換一個視角,從文化研究的視角來看待人類的行為。 開始之前,我們先來看2個案例,兩種完全不同的性文化。案例一是在恩尼斯比戈,人們是衣冠整齊地H的。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天真和性壓抑的社會之一了,島民毫無性知識,女人對月經(jīng)和更年期充滿恐慌,男人則相信性交有害健康。性行為通常少有前戲,丈夫只用男上位一成不變地開始性活動。 而在麥哲厄,男孩8、9歲可能就開始手淫了,13歲左右接受割包皮的成人儀式。手術(shù)兩周后男孩和一個富有經(jīng)驗的女人性交以除去結(jié)疤。女人提供各種不同的動作和姿勢給男孩練習。在這之后,男孩積極地追求女孩,或者他們尋找男孩,很快地他每天夜晚都有交媾行為。在18歲左右,麥哲厄人的典型生活是在一個星期的多數(shù)夜晚有性行為,每晚大概3次性高潮。 首先對于題主的這個疑問:“為什么歷史上所有的宗教、教育、和道德準則都要求人們逆天而行呢?”我需要說明的是,并非所有的文化(我以文化一次替代了宗教、教育、道德準則)都反人類的天性,上面的麥哲厄是一個例子,而如果我們把歷史回溯得更久一點,到蘇格拉底之前的時代看看,到男權(quán)與理性主義興起的時代之前看看,就可能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景象,比如酒神崇拜中的縱欲、糜爛與狂歡。 盡管當代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度的,但實際上在一夫一妻制興起之前,人類經(jīng)歷了遠漫長得多的亂交時代和群婚時代。 為什么不同的時代,不同的文化下,人類的行為偏好、觀念會差異如此之大呢?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是:人的觀念是文化地建構(gòu)的,好吧,講得通俗點,就是人的觀念是被后天塑造的,這也就是被社會學家稱之為“社會化”的過程。許多社會學家都強調(diào)人類關(guān)于世界的知識是社會地建構(gòu)的。知識社會學認為,通過考察我們的社會處境,可以明了我們?yōu)槭裁催@樣而不是那樣理解世界。 在講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觀念時,我常喜歡舉例的一個例子是當今男人對大胸的偏好。我們也許以為如今的男人對大胸的普遍迷戀反應(yīng)了某一客觀事實,比如說這是由男性的生理決定的——恰恰相反,說男人天生偏愛大胸恐怕更多的是一種誤解,實際上,塑造了他們對性的偏好的更多是文化因素而非天生的生理因素。在歷史上男人偏愛小乳房的文化遠比偏愛大乳房持續(xù)的時間長。看看中世紀的藝術(shù)品就能發(fā)現(xiàn),中世紀的詩人和畫家偏愛小而高挺的乳房。如今小胸女人的困擾,正如同16世紀的法國女人,她們求助各種偏方以避免乳房變得“巨大丑惡”。整體來說,自從文藝復(fù)興后期起,男人越來越喜歡大胸脯女人,中世紀末期崇尚青春小乳房的風潮逐漸退去,500年后被20世紀50年代的珍•羅素,70年代的卡蘿•朵達絲與90年代的辛蒂•克勞馥所掀起的大胸脯風潮所取代。 3.道德觀念 特別一提的是道德觀念,和其他觀念一樣,道德觀念同樣是文化地建構(gòu)的。很多人將道德觀念視為自然而言存在的東西,好的就是好的,壞的就是壞的,恒古不變。或者道德是發(fā)自人內(nèi)心的良知,是不言自明的,無需論證,我們的內(nèi)心本能就能判斷什么是道德,什么是不道德。然而通過對于歷史和不同文化的考察,我們就能發(fā)現(xiàn)道德觀并非不言自明、永恒不變的真理,和其他所有觀念一樣,很大程度上是被自身所處的環(huán)境文化所塑造的。不同時代、不同地區(qū)的人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道德觀念。曾經(jīng)中國的裹足、歐洲的束腰,違反規(guī)范被認為在道德上是可悲的。曾經(jīng)同性戀被認為是心理障礙,黑人奴隸如果企圖逃跑或進行反抗,將會被診斷為患上了被稱為“漂泊癥”的精神疾病。中國古代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(只需順從男人)。維多利亞時代認為女人是沒有性欲的,女人表現(xiàn)出對性的興趣會被男性精神病醫(yī)生認為是精神障礙……這些曾經(jīng)被認為的“道德”,現(xiàn)在看來恰恰是一種不道德。(裹足與束腰的傳統(tǒng)已經(jīng)結(jié)束,但是女性割禮這一對女性身體殘害的文化,在非洲一些國家卻依然存在。) 有些觀念從小就被潛移默化進了我們的腦袋里,以至于我們至今為止不曾反思過這一觀念是否合理,它們是如此地堅不可摧,甚至已經(jīng)被神圣化了,一旦我們?nèi)枮槭裁吹臅r候,總有一個聲音制止你說,不該發(fā)問,這是無可置疑的。這些所謂不可置疑的道德、價值基準,并不真的是所謂不言自明的真理,也許只是因為我們被剝奪了質(zhì)疑的能力,失去了脫出我們的文化預(yù)設(shè)給我們的知識體系去思考的能力。 每個時代都有人在宣稱道德和倫理標準在淪喪,當女人想要財產(chǎn)權(quán)、想要投票權(quán),想要和男人擁有同等權(quán)利的時候,有人呼喊過道德在淪喪。當黑人想要和白人擁有同等權(quán)利的時候,有人呼喊過道德在淪喪。在今天看來,“淪喪”的不是道德,恰恰是人的偏見。如果我們敢于對各種觀念提出為什么,敢于對問題追根究底,而非用一種循環(huán)論證來逃避追問,那么這些道德觀念是否還依然是如此不言自明的永恒真理呢? 4.人類為什么會主動的對自己的天性進行遏制? 最后回過頭來重新回答題主的問題。并不是人類要主動反自己的天性,而是,我們被“教育”成這樣。我們以為我們有自己的思考,以為我們的觀念來自自身,而實際上所有觀念幾乎不曾脫出所處的文化預(yù)設(shè)給我們的知識體系。就好像沒有普遍因果性原理,我們就無法理解世間萬物一樣,脫出我們的文化,我們就難以評價事物的對與錯、好與壞。 是什么維持了文化的排他性與傳承性?隱藏于我們討論之下的東西一直是權(quán)力(power)。 史蒂文•盧克斯認為有三種權(quán)力觀。“單一向度的權(quán)力觀”是指A能夠讓B去做某件他根本不愿做的事;“雙向度的權(quán)力觀”是指群體A在這樣的程度上擁有權(quán)力:他們不僅可以決定有利于他們的結(jié)果,而且可以決定有利于他們自己的“游戲規(guī)則”;“三向度的權(quán)力觀”是指有權(quán)者擁有權(quán)力到了如此程度,以至于他們能夠 通過這樣的方式塑造人們的觀念、認識和喜好;使人們接受他們在既有秩序中的地位,這或是因為他們認為或想象這是別無選擇的,或認為這是自然的和不可改變的,或是因為他們視之為天意注定的和有意的。權(quán)力就是通過這種方式,防止人們產(chǎn)生絲毫的怨情。(S.盧克斯:《權(quán)力:一種激進的觀點》,1974。轉(zhuǎn)引自:[英]阿雷恩•鮑爾德溫等:《文化研究導(dǎo)論》修訂版,97頁,陶東風等譯,北京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4) 所以最終來說,并不是人要扼制自己的天性,這里沒有什么主動不主動的,因為這是一個,嗯……“意識形態(tài)”問題啊。 當然,文化、人類的觀念都不斷處在變化之中,倘若我們假設(shè)人類是在變得越來越智慧,而不是越來越愚蠢,那么我相信那些于人類的長期利益無益,卻反人類天性的文化傳統(tǒng),早晚是要消亡的。所以我大膽地預(yù)測,男裝這種反人類的東西早晚是要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的,總有一天,所有人都會穿上可愛的女裝! |